水泥新国标实施对混凝土行业有什么影响?
随着GB 175-2023《通用硅酸盐水泥》新国家标准于今年6月1日的正式实施,也对混凝土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。这不仅促进了材料质量的提升,也加速了混凝土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。
本次标准修订取消了碱含量要求,而作为选择性指标。当混凝土碱含量过高时,可能发生碱集料反应, 引起混凝土结构的破坏,产生不均匀膨胀、裂缝等,危及工程安全。标准中规定“当用户要求提供低碱水泥时,由买卖双方协商确定”,这将促使混凝土企业与水泥供应商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,虽然短期内可能增加成本压力,但长期看,将加速混凝土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。
本次标准对水泥细度进行了严格的规范,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水泥质量的稳定性,以及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的提高,过高或过低的水泥细度都将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与耐久性。当细度过高时,导致水泥颗粒之间的反应过快,消耗过多水分,导致混凝土后期强度难以保证,过早出现裂缝;当细度过低时,混凝土孔隙率将会增加,并且影响混凝土耐久性。
本次标准对混合材的种类以及比例做了明确界定,旨在提升混凝土的性能、稳定性和外加剂的适应性。合理规范水泥的混合材(如粉煤灰、矿渣等)能稳定混凝土部分性能的发挥,如减少热胀冷缩的现象、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等;使用规定范围内的混合材,其活性、需水性、矿化成份等较为固定,稳定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,减少混凝土企业的采购成本。
当然,最重要的是水泥新国标的实施不仅促进了混凝土上游市场的规范化,淘汰了落后水泥产能,更是减少了质量层次不齐的水泥产品流入市场的现象,保障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安全,推动了混凝土上下游产业链的高质量、可持续发展。
在当前混凝土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道路上,行业的减碳之路也开始变得多维化。
作为混凝土生产中碳排放的主要源头,水泥的碳排放占据了总排放量的约90%。首要策略可以从源头抓起,选用低碳水泥,如硫铝酸盐水泥、生态水泥等,它们在降低混凝土整体碳足迹方面展现出显著效果。
同时,还可以在混凝土制备过程中降低胶凝材料中的熟料系数,优化配合比,减少每方混凝土中水泥熟料的需求量,或采用活性掺合料替代水泥等方式,不仅可以降低熟料用量减少碳排放,还具有优化混凝土水化热性能,减少收缩等优势;
最后,可以从在结构设计与施工环节进行优化,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,延长使用寿命,减少维修和重建的需求,是从长远角度实现碳减排的关键。这一策略不仅减轻了环境负担,还降低了长期成本,体现了绿色建筑理念的核心价值。
相关资讯
同类文章排行
- 什么样的“水泥”能漂在水上
- 海螺水泥子公司力争2026年前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公示
- 海螺水泥将成为西部建设第二大股东
- 近半陷入亏损!18家水泥上市公司盈利情况一览
- 国内首家!葛洲坝水泥获得!
- 海螺、天山、冀东等成立子公司
-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调研新疆米东天山水泥
- 多条水泥熟料生产线投产计划延后
- 这家水泥厂通过审核验收
- 中央两部门印发通知!利好水泥需求!
最新资讯文章
您的浏览历史
